跳至主要內容

个体的反击

离心原创大约 17 分钟thinkingnetworkblockchainthinging

个体的反击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有时候在一个领域里一个新蹦出来的知识还没怎么理解透彻,回头一看,又新蹦出来一堆新发明的名词。这不仅仅是对我们考验着我们对资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也不单单挑战对技术的理解,更挑战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

在这里还需要熟知的一点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已经熟知的领域之内,因为自己在熟悉的领域中更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知晓如何继续下去。你是学生,那么考试成绩就是证明自己的学有所成的有效方式,那么继续做个学生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熟知领域里的最佳方式,虽然明白未来会呼啸而来,而随之而来的现实世界并没有最优解。在自己熟知的领域里知晓一切,而自己熟知的领域却不过是整个世界的一瞥。

然而,目前即使我们在互联网上,我们依然生活自己熟知的领域内,B站有一些描述信息茧房的视频其实就描述了这些现象,有个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其实也描述了这种现象,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即使是在互联网上,我们也被困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之内。不信你看一看自己手机中的APP就知道了,其实经常用的就那么几个。

但这一切其实只是这5000天以来发生的事情,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翻译,家用物联网设备这些都是5000天以来发生的事情,别惊讶,我们这篇文章是想结合过去的互联网再恰当的去讨论关于未来的互联网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传统互联网

注意我这里的一个名词传统互联网,其实是相对于现在而言的,或许当我们身处未来,再回头来看,我们现在的垄断互联网阶段也可能会被看成是传统互联网的另一个分支。

在1990年左右,创作者的个人网站往往是以创造性的方式去表达个性,这也是当时互联网的基础。虽然这些网站的表达方式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怎么变过,hacknews其实就是这些网站中的代表,虽然这些早期论坛随着移动互联网分走的流量,也在持续衰落。但有迹象表明许多互联网用户对我们当今垄断互联网越来越失望,传统互联网的规模貌似有提升趋势。

90年代早期,互联网的精神就是追求知识,探索,创新,兴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后,广泛地涌现出一些喜欢研究新事物的人所创建的网站,那个时候的服务器成本也很低,自己建站的目的也是为了兴趣。可以这么说,早期互联网的大部分站点其实都是个人网站,并且这些个人网站也有很多成为了当时的门面。当时的企业,政府也没有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大多数人甚至不相信自己应该在虚拟世界里建立自己的平台,相当多数企业高管,政府领导也不知道互联网究竟是什么。

在那最初的几年里,个人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上以任何方式去表达自己,不受公司和政府的干预。很多时候,一根网线加上一台电脑就可以去互联网的任何地方,没有跟踪监视和算法分发。没有搜索引擎,没有点击诱饵,没有广告。当时的社交媒体也与现在截然不同,甚至没有法律去监管黑客,因为政府甚至意识不到这些是问题,因为对于当时的政府而言,整个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完全不可见。

这也是我们现在这个互联网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当垄断互联网已经日薄西山,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未来的互联网要去往何方,但有一点是已经确定的,未来互联网是由每个对垄断互联网感到厌倦个体去参与的。

我一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已经是这种传统互联网的末期阶段,但当时确实只是靠网页就相当于是拥有了整个互联网了,现在的程序员编码也是依靠网页去编码,即使是手机已经很方便的今天,用手机去编程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方式。

如今互联网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同一个观点:现在的互联网或许是一个错误。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怎样解决其实不是问题,因为即使知道了这个问题,也没有能力和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正确的提问应该是这个互联网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其实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现实中一个人在网上使用的APP数量其实很少,美国人就是Twitter,Facebook,Google等,在中国就是微信,美团,淘宝,拼多多。对于全世界而言,互联网的中心化几年前就完成了。

对于用户而言,因为中心化的互联网,这个互联网里的中心化厂商也尽可能地让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停留在自己的领域内,好让用户产生更多的数据,以获得更集中的发展。

但互联网的中心化带来了另一个更严重更多问题,即用户的利益不断被侵犯,或者换句话讲叫中心化的互联网厂商没有中立的义务,他们其实有自己的考虑。当然这也不是他们的问题,这是处于竞争状态下,每个中心化互联网企业都尽可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必然情况,如果可能发生让自己利益受损的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在自己的领域内消失。

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很普遍了,经常性的会有微博的博主账号被封掉,豆瓣也一样,知乎里面的某些回答也是一样会被审查,在这当中当然有自己利益的考量。

这或许正应了《动物农场》里面的一句令人惊悚的话: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更加平等

现在的互联网本身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广告工具,就像你在街头巷尾看到满墙的广告一样,而且即便是网速已经不是问题的今天,大部分网站的加载速度也不理想。

而这些广告其实是基于用户数据产生的分发,每个人的数据不同,看到的广告也不同,你去看看这些科技公司这些年的股票价格已经翻了几十倍,这在传统实业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基于虚拟世界的数据就是这么值钱,但这一切似乎都来源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数据拥有权。

如今的互联网一直要求我们以在线的状态,但真实的原因却是让我们去看他们的广告,各种在线的支付场景,有墙的花园,并且实时监控我们的电话接听系统,查看是否有可疑电话,并且如果进入的网页里没有办法的certs证书,那么就会被认作是危险的。他们不断发明新的方法让互联网中的人圈养在各种围栏里。

在这个时间点上,用户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隐私,而大公司也在尽可能地多获得用户所创造的数据,只为多卖点广告。不信你去看看微信朋友圈里分发的广告,你去京东的搜索框里随便一搜某件物品,回到微信朋友圈赫然出现那个物品的广告,这早已不是秘密了,许多人甚至都习以为常了,甚至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但说另一个现象你就会注意到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你可以拿到自己曾经在互联网中生产过的数据吗?抖音,微信,QQ,知乎你可以吗?比如可以拿到自己在知乎上发表过的所有的文章,可以吗?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数据是自己生产的,平台只是提供分发,那么我竟然拿不到我自己生产过的数据?可预见的未来是在这种互联网上是不可能拿到属于自己的数据的,这也是我已经相当长时间没有存在于这种围栏互联网的原因。

自己生产数据,却没有数据的所有权其实是很扯淡的,在中国尤其是如此,如果你是一个合法公民,那你一定听说过国家反诈骗APP,前段时间甚至有警察说如果你没有干违法的事情,那么你就应该相信国家,把所有隐私交给国家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说法还有很多人去点赞,并且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雪崩》其实有描述过数据垄断下的企业成为了最庞大的机构,而那之下政府几乎荡然无存,但放在今天来看,企业拥有庞大的数据确实是真实的,但这一切其实都来源于政府的默许,政府已然是数据时代最大的赢家。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许多所谓民主国家的政府也普遍反对在互联网上实行任何形式的自由。前两年俄罗斯通过了一些法律条规,旨在使俄罗斯于其他互联网断开连接,这样子倒不如学朝鲜,让整个国家没有互联网或许是更加省事的做法。中国正在开发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协议,竟然有个匪夷所思的名字叫“New Internet Protocol”,翻译过来叫新互联网协议,目的是使政府更有效地监控公民并禁止公民去参与有关网络自由的事,这个协议称互联网必须赶得上未来,并赋予政府对其国家互联网有可访问性的最终权力。这种“自上而下”的互联网协议将会有普遍的互联网审查,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很普遍了,但互联网最终的权力交给政府手里真的是最优的做法吗?

这种做法我是持有怀疑态度的,这样的做法会让整个社会失去活力与创新性。是的,隐私与创新高度相关,如果一个人处于高度透明的世界,那么一切都是可以通过算法去模拟未来的,当一切都处于这样一种算法控制一切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其实已经没有多少进步的动力了。

但目前而言,我们最终失去了自由的互联网。

未来互联网

尼采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杀不死我的会是我更强大。《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也重复过。无独有偶《反脆弱》里也有一句话:杀不死我的,会杀死其他人。顺便提一句,《反脆弱》是一本很严肃的书籍,里面有许多人生哲理。

尽管政府,企业这些新秀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旧世界的互联网并未完全消失,甚至有卷土重来的迹象。它们所作的仍然是探索,仍然是创新,仍然是好奇等等,这个旧世界回来其实指示了上一个问题的答案,政府和企业根本没有能力彻底消灭自由互联网。他们所做的不是去打压,而是假装它们不存在。这也正是它们所作的,你不会在微信,知乎等平台上看到它们,一个人如果要进入传统互联网必须主动去寻找,在传统互联网上仍然可以畅所欲言,不受任何监管。

企业、政府尽管控制着主流的互联网,但其实正是因为它们,传统互联网也慢慢地在回来,而且比以前更好地回来,现在它拥有比以前更好的技术和前所未有的明确目的。

曾经的传统互联网只是一小撮极客分子的尝试,那是好奇心趋势的自然对新生事物的尝试、探索、创新,但卷土重来的传统互联网有着明确的目的:拿到属于自己的权力。

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下企业控制的互联网感到反感,而那些创造了旧互联网网站的人也正在行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建立自己的平台去绕过监管,在那里他们的声音前所未有的洪亮。这似乎也是一种远离主流互联网的一种方式。

有一些人已经将个人网站成为独立网络、小型互联网,Gemini Network网络规模去年几乎翻了两倍open in new window,但几乎没人注意到这一切都曾是旧时代互联网的一部分,是由个人去经营的网站。当下,人们用Web3.0去指代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没有考虑到个人网站其实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网络。

个人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和对权力的争取其实是沉默的斗争。这些索取数据的企业背后站着的其实是主权政府,这些政府正在索要更多的数据。企业和大型社交媒体正在用他们所有的手段包括满足原始杏仁核的上瘾算法,让用户停留在围栏内,这些企业也可能在默默查看你相册里的内容,或者默认监听用户的聊天内容,或者干脆默认开启摄像头去直白侵犯隐私。他们的广告却铺天盖地,并且告诉用户,非公司网站和其他网络充满着黑客,木马病毒,色情等来阻止用户探索围墙之外的更大的互联网,所有的一切都在欺瞒着用户。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反脆弱,人是有逆反情绪的,特别是发现自己在被欺骗之后,于是这些发现自己被欺骗的人,其实更有理由去更大的互联网世界去探索,这也是2022年的今天,也是Web3.0时代迅速发展时代。

在与垄断互联网的斗争中,所有迹象表明,这场斗争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但人们对时代的发展总会有莫名的兴奋感,似乎觉得未来就在眼前,其实这是幻觉,一切都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这场斗争可能会有5-10年?现在来看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因为这似乎是人为了人最基本的权力所作出的斗争,而历史上这样的斗争都旷日持久,直到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权力不容侵犯。

传统互联网与Web3.0有一点核心不同,Web3.0已经有了经济模型的基础即去中心化的金融体系,这好像是一个巨大的不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比特币作为社会性实验一直以反脆弱的形势不断获得大众的认可,到今天很多人都不以为这是实验了,这是资产数字化的发生的事实,如果你对这一切还有辩解,那不妨站在下一代的视角考虑问题。

现在的05后,10后面对未来的世界时还会认为黄金是等价物吗?他们从小面对的是数字的屏幕,从小就面对着不断贬值的主权货币,从小就是数字化的忠实用户,他们还会对实体经济有什么天马行空想法吗?

所以2022年的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比特币的价值了,他们的问题是比特币的价值究竟有多少?这里面有一个角度就是,不相信数字资产的人可以转变为相信数字资产的人,但一个人如果选择相信数字资产,那么他无论如何都不会退化为前者了。

到了今天Web3.0拥有的加密货币的数字资产模型已经显现,这里面最关键的经济模型似乎是与垄断互联网对抗的关键。垄断互联网控制着人们使用货币最基本的方法,即花掉主权法币人民币或美元,但Web3.0却是以加密货币为经济基础。

从这样的角度看待问题,未来的互联网似乎更可能两极化,拥有数字资产的Web3.0用户与使用主权货币的垄断互联网用户,前者是不可能转变为后者的,后者却有机会转变为前者,这似乎是Web3.0可能取胜的关键。

站在2022年的今天去看,这一切似乎正在发生,但也正发生在其他国家,我在中文世界里没有看不到这些变化,国外有关Web3.0开发者的社区已如雨后春笋般浮现,但当下我们国家的人却仍在不断进入垄断互联网企业。或许我们可能又回到过去贫穷落后的状态?

但有一点是值得思考的,那就是全球化是一直是趋势,即使近年来逆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但全球一体化依然是趋势,这样的趋势不可抵挡。当下国外发生的有关Web3.0的一切如果是未来的话,那我们国家也早晚会加入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切都会慢慢发生。

关于Web3.0会以怎样的形式演变,其实只需要一句话总结:发展是硬道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对抗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需要每个个体去去思考未来。

参考链接:

  1. https://jhuo.ca/post/internet_free_privacy/open in new window
  2. http://techrights.org/2022/01/13/gemini-capsules-almost-2000/open in new window
  3. https://reclaimthenet.org/china-proposes-a-new-internet-protocol/open in new window
  4. https://jhuo.ca/post/the_old_internet_is_end/open in new window
  5. https://jhuo.ca/post/facebook_privacy/open in new 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