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应该开始使用 Turbo 开发前端
前端发展的太快了...
为什么你应该开始使用 Turbo 开发前端
前端开发这几年变化很快,从单页应用(SPA)到服务端渲染(SSR),从 webpack 到 Vite,再到各种组件库和构建工具的百花齐放,开发者每天都在拥抱新工具。而在管理项目结构、依赖、构建优化这些“工程化”方面,很多人其实还在用最基础的做法。
直到我遇到了 Turbo。我想分享的是我为什么逐渐把一些项目迁移到 Turbo 下的,过程中踩过什么坑,它到底能帮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 前端开发的 正常流程 (你可能已经习惯了的混乱)
绝大多数团队(尤其是中小型)做前端项目时,基本是这样一套流程:
每个项目一个独立仓库
每个仓库里安装一套依赖(React、Webpack、ESLint、Prettier 等)
每个项目写自己的脚本、自己的构建逻辑、自己的 CI/CD 配置
本地开发时,各自 npm start 或 yarn dev
有人提了需求,就在自己的项目里改,然后发 PR,合并,部署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直观,但一旦项目一多,问题就来了。
2. 常见流程的痛点
重复劳动严重
每个项目都要写一遍 ESLint 配置?Prettier 配置?Jest 配置?React 脚手架?久而久之,一个团队手上有 5 个项目,就有 5 套配置,维护成本翻倍。
依赖版本不一致
项目 A 用 React 17,项目 B 升级到 React 18,结果某个组件库版本不兼容,修半天才发现是版本问题。
构建缓慢
每个项目构建都要从头来一遍,哪怕只改了一个小文件,CI 上跑半天,部署效率低。
缺乏统一管理
跨项目的组件库很难维护:是把组件复制粘贴过去?还是写一个私有 npm 包?都不太理想。
3. Turbo 是什么?它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Turbo,全名是 Turborepo,是由 Vercel 团队开发的现代 monorepo 构建系统。它不是一个框架,而是一个“工程效率工具”。
它的核心目标是:让你用单一代码仓库(monorepo)高效地管理多个前端(和后端)项目。
Turbo 的核心优势:
增量构建与智能缓存
改了哪个包、哪个文件,它就构建对应的内容,其他内容复用缓存。第一次构建慢,第二次飞快,尤其适合 CI/CD。
统一依赖和工具链管理
所有项目共享一套 ESLint、Prettier、Jest、Vite、Next 等工具配置,升级一次,全体生效。
组件复用更自然
自定义组件库和页面模块可以作为一个 packages/ui 存在,多个项目直接 import 即可,无需发 npm 包。
开发体验丝滑
一个命令:turbo dev,就能并行启动多个项目(比如同时启动前端 web 和后端 API 服务)。
构建输出定义清晰
每个包的输出目录清楚明了,不会把 build 文件写得满地都是。
哪些项目适合用 Turbo?
- 企业级多产品线(比如 admin、官网、h5、小程序)
- 多平台共用组件的团队(比如 React Web + React Native)
- 有自己组件库的中台系统
- 个人全栈项目:前端、后端、cli 工具都在一个仓库里
目前很多团队、开源项目都在使用 Turbo,例如:
- Vercel 官方的 SDK 管理仓库
- shadcn/ui: 多项目复用 UI 的典范
- Next.js: 内部 monorepo 管理框架代码
Turbo 的缺点
软件工程没有银弹,没有解决所有问题的最优解.
虽然 Turbo 强大,但初学者在使用时可能会遇到几个问题:
学习成本偏高
如果你之前没有接触过 monorepo 概念(比如 Lerna、Nx 等),一开始可能会被 apps/、packages/、turbo.json 搞晕。缓存机制有时不明确
Turbo 的缓存依赖于输出目录和依赖 hash,出问题时排查不太直观。不适合每一个团队
如果你的项目就一个单页面应用(SPA),没那么多共享逻辑,其实没必要搞那么复杂。